《HST專題報導》高雄長庚急性腎損傷智能照護系統

高雄長庚以人為本—急性腎損傷智能照護系統

HST採訪報導

2020年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佳作》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為腎功能快速喪失,短期與長期影響包括:提高未預期性90天內再住院風險、惡化成慢性腎病風險、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短期與長期死亡風險。

目前已有超過30種以上診斷標準,企盼藉由早期偵測並進行適當處置,提升照護品質。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提出的血清肌酸酐與尿量變化診斷標準為病人7天內測量兩次,血清肌酸酐數值若上升1.5倍、2倍或是3倍以上,分別符合AKI stage I、II、III的分級依據。AKI定義上的數值變化具有臨床意義及證據支持,即使只是很小的改變,病人後續演變成慢性腎臟病或是死亡風險都會提高。

圖1 AKI定義與影響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回溯分析2010至2014年長庚體系內住院病人資料,發現出院病摘登載AKI比例逐年增加。雖有「單點血清肌酸酐異常偵測系統」提醒臨床醫師調整用藥劑量,但若照護團隊未及時因應做出改變,其實並無「主動辨識腎功能惡化」的追蹤機制。因為發現了問題癥結點,藥劑部團隊於2015年發想改善機制,積極與腎臟科醫療團隊討論,在院內原有醫療資訊系統(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 HIS)內,導入智能警示與臨床決策支援系統,改善流程並獲院方支持大力推展,於2017年9月正式上線運作,2021年3月長庚醫院全體系採用。

 

系統建置示警功能及早介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以兩階段循序導入:第一階段導入AKI智能警示與臨床決策支援系統,以大數據分析2015至2017年血清肌酸酐分布圖、採規則依據(rule-based)人工智慧技術,由系統自動運算病人7天內血清肌酸酐與尿量變化,提升警示系統的精準度。另與IBM/Micromedex異業結盟,將該公司開發的Ask for Watson(採自然語言辨識人工智慧技術,擷取並轉換關鍵字查詢,即時回答用藥相關資訊、提供延伸查詢及查詢回饋功能)整合至院內醫囑系統中,導入「智能藥師助理」到第一線協助團隊進行醫療諮詢對話。第二階段則導入結構化病歷科技與智能指標管理系統,利用結構化病歷欄位供下載與統計分析特性,定期彙整評估結果回饋照護團隊,進一步擬定AKI預防措施。另外,為有效進行個案管理,同時也導入SAS-VA商業智能,以視覺化呈現各病房熱點分布與各項照護指標結果。

圖2 自然語言辨識人工智慧技術

 

過去照護慢性腎臟病,從診斷就可以確認病人的醫療狀態,相應的醫療照護、用藥考量,包括劑量調整、品項選擇,都有明確的原則及依據,所以各大醫院已將此概念導入照護系統中。但是,腎臟功能在變化的過程中若有一點小損傷未能好好照料,就會形成不可逆的狀態,造成後續龐大的醫療負擔及病人身心壓力。若要防範於未然,如何精確定義並「及時鎖定目標族群,在腎臟功能的實質性影響尚未加劇前便介入醫療處置,就顯得更困難。

藉由資料庫分析、文獻查證,可與全球治療趨勢接軌、觀念銜接,解決第一步-如何「定義病人」,後續仍需臨床專業判斷,範圍太大或窄化,都不適合,必須符合精準醫療的精神。腎臟科醫師們認為,判斷條件須依據國際標準毋庸置疑,畢竟在2000年之前醫學界對於急性腎臟功能異常沒有統一定義,正確專有名詞也未定,後經由3次全球性會議才正式定名,釐清標準及診斷依據。從國外流行病學資料可知,住院病人當中約有10%的比例會發生AKI;因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便選擇以住院病人的資料為背景,在長庚醫院全體系資料庫共70多萬筆資料中,統計出院診斷有AKI代碼者,僅不到1%,才發現遠遠低估了實際情況。發生AKI病人的死亡率較高,也比較容易進入洗腎治療的階段,這些都是醫療團隊在急性照護後不願看到的狀況。為解決無法早期偵測出腎損傷的迫切問題,團隊參考英國NHS運用系統分析全國醫院資料的經驗,期望能有一套讓照護團隊在48小時內及時發現異常的警示系統,而不只是用來預測AKI究竟會不會發生。

 

利用數據運算  見樹也見林

AKI其實不只發生在腎臟科,真正在腎臟科裡的病人,其實國內外資料皆不到2%。由於急重症病人多半會發生多重器官衰竭情況,腎臟功能會受到影響,因此胸腔科、加護病房、急診等各科都有可能。心臟有問題的病人做檢查或治療需要注射的顯影劑,對腎臟健康也有不利影響;外科手術後也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當病人不在腎臟內科時,醫師有時專注於眼前主要處置,不一定能及早發現AKI、不容易及時因應,除非意識到相關數值變化並有很好的認知。

圖3 AKI發生科別分析,多數不在腎臟科照護

 

設定警示系統後,以往不易察覺的危急狀況,現在則有很好的提示。第一時間由電腦偵測到肌酸酐上升數倍,系統發簡訊、跳出警示視窗提醒並通知醫師;藥師也能透過即時、自動化系統給予臨床醫師建議。過去病人在非腎臟科病房時,電子病歷上僅見血液生化資料,或許只能概略對應病人當日狀況差異;若沒有比對過去7天內的資料,不易警覺。這也是建立系統透過運算及資料處理的用意—幫助醫療團隊及早判斷、儘早啟動後續照護。

圖4 急性腎損傷智能照護系統強化AKI病人照護

 

人因概念與結構化病歷的智能系統

對藥師而言,過去照顧慢性腎臟病人時,醫療團隊會主動排除對腎臟功能影響較大的藥品、劑量確認、與醫師充分討論,權衡當下病況。急性期以優先救治危及生命的情況為目標,如敗血症,便仍得使用足量抗生素,造成腎功能暫時性缺損,也可能錯失介入處理AKI的第一時機。

推動實施時也導入人因概念,思考「行為的流程」,一般人收到警示時,第一時間的反應、決策處置的脈絡。接著便至各醫療專科的晨間會議溝通觀念。遇到住院醫師、值班醫師在值班中處理急性狀況之後,要交班給下一位醫師時,病人發生AKI是否也在提示清單內?有可能因此需重新設計提示按鍵,推估接手照護病人的最佳視窗彈出時間點,否則提示訊息過於頻繁及重複,反而造成資訊困擾而疲乏。考量視覺化面板設計,讓頁面乾淨清爽、訊息清楚,這些都是設計系統的重點。系統剛上線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選定兩個專科病房測試,並積極進行教育訓練,藥劑部推派一位代表擔任溝通窗口,與不熟悉操作的醫療照護單位聯繫協調,並做系統的幕後監控。第一步先提高對定義病人的覺察,瞭解病人的醫療狀態,不致漏失;第二步才慢慢尋求調整處方的建議。經過幾個月的試行之後逐漸熟悉,改變處方行為。

圖5 智能AKI警示系統

 

結構化病歷也是智能系統改造的重點項目,與醫師會診的情況相似,要能夠將重要資訊在同一平台中呈現,包括血液、影像檢查,節省查找的時間。系統將具體資料帶進結構化病歷,不同於以往由文字串起來的紀錄,過去查找對照費時,現在則快速許多。病歷從紙本、電子化到資訊化,不僅是將紙本資料放入電腦中,而是許多重要資訊欄位化、結構化,加值成智能系統,進而能簡化流程。

在醫師、藥師團隊熟悉系統之後,接著便是納入其他職類人員的照護項目,如護理師的照護紀錄與所需資訊、營養師的飲食控制。當垂直面、水平面的連結都已整合進入系統,病人出院後的整體追蹤,便能在醫療人力運用上更顯彈性;畢竟醫療環境中,最缺乏的仍是無法百分之百滿足的人力需求,藉由智能系統可以彌補這樣的缺口。而在其他國家也相當重視的病人賦能(patient empowerment),透過加入臨床決策支援系統,可同時提高病人意識,一旦在家中發現問題,便能及早返回醫院尋求醫療協助。

雖然系統串接醫療資料庫以及圖書館資源,方便查找最新文獻及證據支持,介面操作簡單、使用流暢,但是改變人員固有的行為及習慣卻不容易。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的經驗法則是先找到願意協調溝通的主管,跨部門、跨領域共同合作,不斷試行並改錯、修正,磨合之後上線運行;當品質指標因此而改善時,尚未接受的部門單位也會考慮納入。所以領導者適時給予資源連結,並與執行單位保持平行與垂直的整合溝通,可讓事半功倍

圖6 整體強化照護團隊間的橫向連結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高雄長庚提供

 

 

返回焦點報導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