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院、電子病歷、科技病安 2022醫院資訊長大會三大重點一次看

整理・許鈺屏

在醫院的智慧化浪潮中,「資訊長」的角色越顯重要。因此,智慧城市展中的智慧醫院院長大會,在今年首度加開「智慧醫療資訊首長大會」,共80家醫院、20家資通訊產業代表出席;三大討論議題為電子病歷政策、智慧醫療整合推動、科技潛藏的病安。

 

智慧醫院發展現況與趨勢

主辦單位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在三月22日智慧醫療資訊首長大會,發布醫策會去年與《電子時報》合作的「2021年台灣醫療院所智慧化調查成果」,發出300份問卷,分析台灣醫院導入智慧醫療的現況。

此份報告將就醫流程分成門診、住院、急診、手術、藥事、檢驗/檢查等六大部分,另含行政管理。在醫院導入比例最高的項目裡,住院、急診與手術三部分,即可看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投入領域的差異。

資料來源:醫策會 製表:未來城市

 

而在各家醫院未來一年的規劃,醫學中心更往AI智慧醫療的技術靠攏,希望開發AI輔助診斷、AI輔助檢傷分級、AI精準檢查等應用;相較之下,地區醫院資源有限,較關注能滿足現有需求的系統,包含預約報到系統、床邊資訊系統、手術安全查核系統等。

同時,此次報告也調查了各類型醫院遭遇的發展限制。

資料來源:醫策會 製表:未來城市

 

王拔群認為,醫療業與其他產業的最大不同,在於醫療業是「人命的行業」,需要不停地無私分享、向標竿學習。同時,他也提醒資通訊廠商,醫療產品牽涉人命,產品成熟度與穩定度,應放在第一考量。

 

醫療IT重要改革——電子病歷上雲端

智慧醫院若沒有電子病歷,恐怕難以大展身手。

2021年12月,衛福部預告了《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修正草案。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指出,呼吸器、洗腎機、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資料紛紛送上雲端,遠距醫療更離不開雲端,顯示台灣對於電子病歷已有急迫需求;若電子病歷遲遲不合法,將浮現更多醫療器材問題。

為推動電子病歷,他首先釐清了兩大重點:上雲端標準化。其中,雲端議題就是資安議題;標準化方面,他認為現有系統較混亂,若未有統一規格,難以與國際接軌、應用。

所以,台灣的安全規範該怎麼做?台灣仍在討論,是否該設置專法來規範醫療資訊應用;但龐一鳴認為,應先學習美國《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PA)的精神——不論是醫療業者、資訊業者,眾人的法律責任一致。

但在台灣法律實務上,又該如何落實?衛福部已公告法案,與外界討論如何釐清醫療與資訊業者的合作、責任歸屬關係。

首先是「醫療資訊代處理明確化」。越來越多醫院導入外部資訊系統,外部廠商也擔負重責大任;然而,廠商不受醫療法規規範,也不領取健保費用,一出狀況就難以規範。龐一鳴表示,醫院、診所都需要保障,衛福部為此增修草案,確立了雙方應有委託契約,並通過資安認證,用子法規間接納管醫療資訊業者。

第二則是釐清「與代處理業的法律關係」。有了契約,政府就能透過民法關係來約束醫療資訊業者。龐一鳴說,過去許多合約資訊較不明確,加上近年供應鏈攻擊漸增,且醫療的供應鏈管理包山包海,從藥品、醫療器材到營運都有;因此,政府規定合約應包含受託事項範圍、受託機構權利義務、個資保障、有異常要通知等細節,來穩定醫療供應鏈。

第三條草案則是關於「醫療資訊雲端服務納入規範」。未來,醫療產業涉及雲端服務時,應符合風險控管、避免醫療業務中斷的措施、接受監督、停止或終止雲端服務時的資料移轉機制等四大重點。

「條文不複雜,就是將委託的關係講清楚,」龐一鳴說,透過合約層層確立關係、減少風險,醫療院所就能安心委託資訊業者,也可以放心使用雲端。

最後,龐一鳴再三強調雲端資訊安全問題。

他舉例,今年春節,就有一家台灣醫院收到大筆帳單;原來,他們的雲端平台帳號早已被盜,並作為駭客挖礦機。當醫院想中止權限時,才發現無法登入;加上服務廠商的機房與工程師遠在國外,等了兩週才解決問題。

龐一鳴提醒,雲端法規將陸續鬆綁,但醫療院所仍應上緊發條,控管資安風險。

 

資訊科技潛藏的病人安全議題

隨著醫院智慧化,資訊科技也可能帶來新的病人安全議題。

「所有的資訊安全都是病人安全,」花蓮慈濟醫院醫師陳郁志以自家醫院為例,花慈投入病歷電子化後,結合AI程式來控管病人的藥物安全——當藥物劑量過高,程式便會跳出提醒。

然而,某次給藥時,醫師不慎開出過高劑量,程式卻未跳出警告,幸好最後只是虛驚一場。但這次意外,也透露出「人過於依賴警示,反而沒發現程式失效」的問題。

花慈品管中心立即展開跨部門調查。原來,過去慈濟醫療體系整合時,曾因一個小錯造成程式失效;加上醫師端、藥師端與護理端都未發覺,才造成用藥錯誤。

最後,花慈重新梳理醫師、藥師、護理師的工作流程,讓資訊端著手優化程式。以藥物安全的程式為例,現在要修改藥物劑量時,應輸入理由、傳送給主治醫師,確定劑量換算是否正確。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防呆機制,」陳郁志進一步說明,由於醫院資訊系愈來愈多,他們決定開始統計,每項系統跳出提示的頻率、次數,及提示後醫師的處理方式,從此處檢視系統是否正常運作。

他提醒,愈來愈多醫療科技產品問世,就更需要臨床經驗判斷,來觀察產品上線後是否影響病人安危,這也是未來應繼續努力的方向。

 

若想了解更多智慧醫療動態及趨勢,歡迎關注「未來城市@天下」。

本文轉載自《未來城市@天下》,授權《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返回焦點報導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