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藥安全出發,守護病人安全(上)

撰稿:黃佳璿  記者

醫策會於2022年9月19日以「用藥安全」為主題辦理第3場WHO世界病人安全日系列論壇,亞洲健康照護品質協會主席暨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博士表示,用藥安全是醫療程序中極具重要性且須維持高度警覺的一個環節,對於以病人為中心的醫護人員而言,病人安全一直是醫療界重視的議題,縱使我們的醫療技術持續精進,提升了病人安全,但醫療用藥對於病人安全仍然有著直接的影響,日前透過通訊科技的應用,已大幅改善與優化過去藥劑調配的作業流程,但針對用藥、藥劑調配等,醫療業界仍持續關注與討論。希望透過今天各位講者的論述,能讓我們思考如何從醫療用藥層面保障與提升病人安全。

治療|學習|發現-建立永續醫療科技生態圈

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協會主席暨澳洲健康創新學院創辦人Jeffrey Braithwaite認為醫療之進步在於從病人的治療中學習,通過研究發現新的治療方式或理論,這是醫療從業人員與醫療相關領域人員培育中很重要的生態環境與運作邏輯。Jeffrey博士本人長年投身醫療研究,並創辦澳洲健康創新學院,將醫療與科技、管理、經濟等跨領域專家組成院內各研究中心,像是健康系統與安全研究中心、健康資訊中心、健康經濟中心、健康系統永續中心、數位健康研究中心等,持續不斷透過跨領域學科的研究與發展,累積研究報告與數據,持續引領世界對於健康與照護的關注與重視。

Jeffrey博士分享本身對於病人安全議題的一些觀察,認為健康照護本身讓90%的案例得以獲得安全的醫療結果,而非僅關注其中10%的疏失事故。但為提升病人安全,我們仍需從10%的醫療疏失或事故中檢視事故之發生的每一個環節,並嘗試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Jeffrey博士提出兩種不同的安全思考邏輯-Safty 1跟Safty 2的理論,Safety 1重點在於使不良結果之數量盡可能降低並嘗試確保事情/醫療程序能不出錯,而Safety 2則是在於讓可接受結果的數量盡可能增加,也就是嘗試確保醫療行維持在正軌上。兩種思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同時博士也指出鮮少人會回頭去關注這些被完善處置之醫療行為之所以能病人安全的原因。假設我們多強調正面積極的態度與方法,是否能讓安全的醫療行為與結果發生的頻率與比例提升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研究,全球每年與用藥錯誤相關之花費約為410億美元,而用藥錯誤是造成病人傷害中最能夠被避免及預防的成因,與此同時,通訊科技在醫療產業的應用大幅提升用藥安全,隨之可見的是醫療通訊產業在世界各地的蓬勃發展,有鑑於通訊科技應用所帶來的顯著影響,世界衛生組織更設下明確目標,希望在五年內將全球因可避免之用藥疏失而造成之醫療傷害能降低超過50%,強調減少可預防之用藥疏失對於病人安全維護之重要性。對於醫療界最大的影響是電子化處方箋與醫療決策取代傳統仰賴紙本的醫療決策與處方,兩者相比,清晰電子化處方用藥管理與字跡潦草的人工處方,更能有效減少藥劑調配或是處方箋便是或判斷錯誤的發生,透過電子化系統有效預防過去可能發生的處方錯誤或用藥疏失,但Johanna Westbrook教授領導的研究案例也警惕我們關注科技應用後產生的新形態錯誤,根據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電子化處方系統產生錯誤源自於藥物選擇錯誤,而錯誤的肇因正是藥名相似性。

我們因通訊科技的應用受益良多,大幅減少人為用藥疏失,但同時也面臨新型態的挑戰,正因此,我們需要更多良好的研究,以及Safety 1跟Safety 2的持續辯證,更綜觀、宏觀並從不同專業領域來反覆檢驗醫療程序以促進病人安全。

檢視多重用藥,以病人安全為中心思考的醫療決策

根據NABH的研究顯示,對比印度國內與國際的醫療疏失肇因,當國際醫療事故起因於「醫療用藥疏失」佔3.2%時,印度國內源自於醫療用藥疏失之醫療事故僅佔0.04%,對於印度而言,來自印度法理達巴德阿姆麗塔醫學科學研究所的Sanjeev Singh博士認為更需要被關注的議題是多重用藥的問題。目前國際上關於多重用藥並沒有定義上的共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多重用藥的描述為「同時施用多項藥物或藥物施用數量過多」,一般而言,同時使用五種或以上之藥物即可被認為是多重用藥。Sanjeev Singh博士認為不論是在臨櫃取藥、開立處方箋或傳統及輔助療法皆應該正視與重視多重用藥可能產生的風險。

多重用藥可能導致多重的負面後果,像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藥物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等可能讓藥物的治療效益降低或引起功能低下的反應,此外博士指出多重用藥會導致多發性老年症候群、增加病人對於藥物的抗拒、提高死亡率且對於醫療照護的成本大幅增加等,這些影響都引導我們應該重視多重用藥對於病人造成的潛在危機。BEERS Criteria潛在不適用藥物清單是非常好的參考指標,尤其對於藥品對疾病之間的交互作用,事先了解藥物的風險性再開立處方箋對於醫療安全起著關鍵作用,透過電子化處方箋與病歷管理系統、藥物管理系統等運用,醫師與藥師能夠清楚了解病人過去及現在用藥的歷程,進而選擇對於病人較好的治療方式,有效避免引起病人對於藥物產生不良反應及產生其他風險,當多種藥物同時施用時,單一藥物之副作用對於病人同時服用之其他藥物會產生的潛在危險更應一併考量,尤其當病人經歷照護的過渡期時,服用藥物的檢驗更為重要。

Sanjeev Singh博士分享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有效降低多重用藥風險的處方檢視七步驟:
1. 審慎思考對於病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2. 確定基本藥物之療。
3. 病人是否接受了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4. 是否達到治療的目標?
5. 病人是否有ADR/副作用或是發生ADR/副作用的風險? 病人知道當他們生病的時候該怎麼做嗎?
6. 藥物治療是否符合經濟有效性?
7. 病人是否願意且能按時接受藥物治療?

透過以上七步驟的檢視,可以很了解到醫病關係之間緊密溝通的必要性,病人是否理解並同意目前開立的治療用藥與方式,醫師與藥師是否提供病人透明、清楚的資訊及說明?以上對於病人在接受治療與了解自身所面臨的可能風險至關重要,尤其當病人可能使用高警訊藥物時,更應該經過反覆檢視後再做醫療決策,善用現有的醫療資訊工具像是BEERS Criteria或STOPP、Medi-Cog等都能協助醫護人員在進行醫療決策時進行檢視。

圖片出處:Scottish Government (gov.scot)
https://www.gov.scot/publications/short-life-working-group-prescription-medicine-dependence-withdrawal-consultation-draft-recommendations/pages/14/

 

針對如何能有效達到避免、阻止不適當的多重用藥現象的發生, Singh博士表示,首先可透過系統的設計在當處方藥物或施用藥物達到五種以上時產生警示,提醒醫師或藥師回頭審視這些處方藥物是否恰當或是符合醫療目標之需求、是否可能產生交互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進而避免遺憾發生。再來,醫師或藥師透過高警訊藥物或是藥物相關輔助工具如BEERS等,重新審視這些藥物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副作用、藥物與藥物之間同時服用對病人產生的風險等,此外醫護人員針對該病人的處方進行多方面討論以評估多重用藥是否符合病人治療需求及必要性。相信透過這兩種機制,對於多重用藥風險的管控能夠達到有效控制的作用。

醫策會自2017年開始辦理智慧醫療國際論壇,皆獲國際熱烈迴響;另醫策會於2019年正式成立「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Health Smart Taiwan, HST)」做為一站式整合平台,亦是為彙集臺灣優質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的實際應用情形,加速醫衛夥伴了解智慧醫療應用及未來布局。

返回焦點報導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