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專欄】醫療影像主題-由20分鐘到2秒鐘的醫療科技突破: 臺大CVA I團隊利用AI技術開發自動將冠狀動 脈結構與心肌血流功能融合之診療工具

刊登時間

前言 心血管疾病為全球第1大死亡原因。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1,700萬人死於心 血管疾病,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約3成;而其中 又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為常見。假使能夠在 冠狀動脈疾病早期藉由醫療影像得到冠狀動 脈病變資訊,有機會可以經由高品質的藥物 治療或介入性治療降低此疾病的致死率、或 是改善病人的症狀。如何能夠藉由非侵入性 醫療影像得到病人冠狀動脈結構、找到不穩 定可能破裂的斑塊、甚至是評估血流功能的 資訊,是全球醫界高度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能夠以非侵入方式對 心臟血管結構進行全面性評估,可以在合理 的解析度下得到血管曲折、血管流域分佈、 血管狹窄程度、血管鈣化程度,及血管斑塊 組成等資訊。然而臨床判斷處置上仍然需要 功能性資訊,如非侵入性核醫心肌灌注掃描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心 肌血流定量、血流儲備分析、以及侵入性的 心導管(coronary angiography,CAG)血流 儲備分數(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與 瞬時無波比率;藉由這些資訊得到因冠狀動 脈結構異常導致的功能性變化,亦即因疾病 所造成心肌血流改變的狀態,可以導引治療 方法的選擇。雖然現今已有商用分析軟體可 以從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模擬血液在冠狀 動脈中流動的狀態,推測出血管各部位的血 流儲備分數;但此數值畢竟是計算估計值, 會受到影像品質的影響,也無法評估影像上 看不到的小血管疾病。 核醫心肌灌注掃描可以直接看到藥物被血 流運送到心肌上的灌流狀況,評估血管狹窄在 心肌上造成灌流缺損的位置、大小、與嚴重 度;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雖然可以得到精確 的血管狹窄與結構資訊,但對於可疑病灶的影 響範圍及影響血流的程度,則需要判讀醫師的 專業與經驗估計。此2項檢查皆為臨床上常用 來評估冠狀動脈疾病嚴重度的重要工具,一般 在不同時間點於不同的掃描儀器上進行,無法 在影像空間上產生直接的連結,需要醫師的專 業判斷結合兩項檢查的資訊。雖然兩者同屬三 度空間的斷層影像,但因為攝影顯像所關注之 部位不同(一個是有灌流的心肌、一個是心肌 表面的血管),空間位置有所不同,使用傳統 的影像對位方法不易產生直接對應關係,常需 要對心臟結構假設或人工專業判斷介入才能產 生較好的對位結果。 本文主題介紹如何應用人工智慧,以深度 學習方法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解剖性影像與核 醫心肌血流灌注功能性掃描在三度空間中對位 融合(圖1),建立出冠狀動脈結構-血管狹 窄-心肌灌流-血流儲備之多層次的巨量影像 資料庫。除了資料量大之外,透過橫向連結不 同模式影像來增加資料的厚度。期望能對疾病 嚴重度與病人預後做出更好的預測。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