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聯手建置全球腦中風AI影像資料庫,目標3年百萬筆來加速判讀AI的研發
負責建置美國國衛院主要IT系統和大型資料庫的NIH神經異常暨中風研究中心(NINDS) 資訊科技與生物資訊部門主任范揚政指出,美國去年啟動醫療AI資料庫建置計畫,其中包括了與臺灣合作的全球腦中風影像資料庫(GSDR),要透過不同國家的腦中風資料集,來打造腦中風AI工具,提高急診準確率。范揚政表示,就美國來說,中風(腦出血)是第三大死因,在臺灣則是第四大死因,而且中風會造成個人長期、嚴重的失能,對社會和經濟都有重大影響。
要改善這個問題,就得把握中風發生後的黃金3小時,只要及時正確診斷、對症下藥,就能大幅降低中風後遺症的風險。全球腦中風影像資料庫計畫就決定從這部分下手,先建置一套標註過的腦出血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影像(MRI),再來打造一套腦中風AI輔助判讀工具,來縮短人工判讀流程。
進一步來說,GSDR鎖定腦中風發生後的三階段,分別是急性腦出血的辨識和分類、臨床診斷的決策支援,以及康復情況的預測(也就是中風嚴重程度的MRS評分)。在辨識階段,NIH的AI工具會先前處理腦中風影像,再來判斷是否為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如果是缺血性,則會進行影像的語義分割,來預測缺血性中風初期會影響的腦部區域,並產生一份報告給放射科醫師(如下圖)。范揚政強調,要提升腦中風AI工具的附加價值,得從影像標註的類別下手。而在資料清理階段的臨床驗證(Clinical Validation),則是提升AI模型準確度的關鍵。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