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要有自己的醫療作業系統,衛福部資訊處揭3大關鍵

刊登時間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延續衛福部醫療IT改革方向,祭出3大基礎建設目標,包括「資料統一」、「規則統一」和「應用程式統一」。

  • 目標1:資料統一。協助醫療院所導入國際醫療資料標準HL7 FHIR,透過這個「共通語言」來記錄電子病歷、降低資料互通門檻。
  • 目標2:規則統一。採用臨床品質語言HL7 CQL,來達到健保申報規則和評鑑標準的統一。FHIR只定義框架,就像規範每張病歷的組成區塊,但區塊中的欄位內容,得靠CQL定義。
  • 目標3:應用程式統一。以FHIR為基礎的SMART標準,來實現應用程式統一。SMART提供一套App開發框架,開發者用來打造一款應用程式後,就能在所有符合SMART on FHIR標準的電子病歷系統上執行,不必針對不同電子病歷系統,一一客製化開發不同版本。

進展1:醫學中心驗證標準轉換工具。建置國家電子病歷數據中臺,來將醫學中心的病歷資料,進行標準轉換和交換。導入3種國際標準編碼,包括實驗室檢測數據編碼LOINC、醫學術語編碼SNOMED CT,以及處方用藥編碼RxNorm,來在FHIR框架下,統一欄位寫法。衛福部專案辦公室團隊開發一款標準轉換工具,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能將病歷欄位中的內容,轉換為幾個相似性高的LOINC、SNOMED CT和RxNorm編碼,疾分人員再核對、勾選即可,大幅減輕人力負擔。

進展2:建置區域與地區醫院的數位底盤。由資訊處帶領專案辦公室團隊和協力廠商,開發出臺灣HIS共用數位底盤PAUL,同時保留客製化開發的彈性,來供區域/地區醫院使用。

進展3:用開源工具打造衛生所公版系統。針對全臺衛生所,打造名為黑熊的公版電子病歷系統。這套公版系統,要以國際開源的電子病歷系統OpenEMR為基礎,將其客製化為適合臺灣環境的電子病歷系統。

 

【MORE】
資料出處: iT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