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下的科技角色與挑戰

刊登時間

衛生福利部預計從 2025 年啟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五年為期、四大政策範疇涵蓋「優化醫療工作條件、規劃多元人才培訓、導入智慧科技醫療、社會責任醫療永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資訊中心副主任,探討在此政策架構下,如何透過資訊治理與智慧技術,優化臨床環境並強化醫療體系的韌性。

一、臨床壓力的系統性解析:從人力流失到制度回應

資訊科技不再僅是單點工具導入,而應升格為驅動制度重構與流程再設計的核心槓桿(leverage)。例如智慧感測、AI 預警模組、生成式文書系統與跨院資料交換平台,皆可視為回應臨床壓力的技術解方,但其成效將取決於是否與實際工作流程、使用情境與治理架構高度整合。

二、智慧科技的臨床轉譯:重塑照護流程的關鍵技術場域

資訊科技不再只是技術選項,而是重構照護模式與提升病人安全的關鍵基礎設施,因此為使技術發揮長期治理功能,建議強化三類策略應用場域:1.智慧感測與臨床決策融合2.生成式 AI 與智慧文書處理3.資料標準化與 FHIR 落地應用。

三、資訊治理的轉型責任:資訊長的四大角色重構
面對健康台灣計畫所揭示的多重任務與高複雜性補助機制,資訊長更需具備跨部門整合、法遵監管理解與臨床需求共構的能力。歸納資訊長當前應重塑的四大關鍵角色:1.臨床資訊需求的協商者2.訊治理與敏捷協作的推動者3.法規與倫理風險的守門人4.價值衡量與政策連結的資源管理者

健康台灣計畫透過政策性經費與執行審查機制,提供了一個以數據、標準與成果導向為基礎的轉型平台,也為資訊長建立資訊治理治理體系創造契機。

【MORE】
資料出處: CIO Taiwan 黃冠凱